在国际中文教育舞台上,有这样一位教师,他用热情与智慧,在异国他乡播撒着中文种子,他就是任教于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公立大学孔子课堂的陈熙斌。任教多年来,他为当地学生开启了一扇扇通往中文世界的大门,用爱与责任书写生动多彩的国际中文教育故事。
从兴趣萌芽到逐梦前行
陈熙斌与国际中文教育的缘分起始于本科期间的一次交换生经历。2014年,作为交换生赴韩国学习期间,他在与韩国同学的交流中了解到当地孔子学院的中文教学情况,由此萌发了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浓厚兴趣。2016年本科毕业前夕,当得知学校发布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时,他毫不犹豫地申请了赴泰志愿者岗位,就此开启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职业生涯。
尽管本科主修财务管理专业,但陈熙斌凭借着对中文教学的热忱与执着,在志愿者工作中快速成长。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他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显著增强。在异国他乡的讲台上,他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中文知识,更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从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到国际中文教师,从本科毕业开始赴泰国、英国、西班牙、坦桑尼亚等国家任教,陈熙斌始终坚守在国际中文教育一线。多年来,他怀着对中文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积累了丰富的海外教学经验,也见证了中文作为国际语言在世界各地绽放的独特魅力。这段跨越亚、欧、非三大洲的教学历程,不仅是他个人职业发展的见证,更是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创新方法点亮课堂教学
陈熙斌始终坚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真正对中文产生好奇与热情,他们才会主动探索、持续学习。”秉持这一理念,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为课堂注入活力与趣味。
在桑给巴尔公立大学孔子课堂任教期间,陈熙斌精心设计了多种有趣的课堂游戏,如汉字拼图、情景对话竞赛等,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文。在文化课上,陈熙斌巧妙地将当地文化与中华文化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享本国文化以及他们眼中的中华文化,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中文的更多热情。
面对桑给巴尔学生课堂表现较为拘谨的特点,陈熙斌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类型的小组活动,在多人合作中相互交流、学习。在他的引导下,课堂氛围日益活跃,学生们也逐渐变得开朗自信,能够更加大胆地分享与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陈熙斌表示,“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放松,更愿意展示自我,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中文水平。”
2024年,他辅导的学生在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坦桑尼亚赛区决赛中斩获一、二、三等奖,培训班中的三位学生顺利通过HSK3级和HSK口语(初级)考试,获得赴中国留学的奖学金,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带来的丰硕成果。
用心沟通传递中文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陈熙斌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重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日常交流中,他发现许多学生对中文学习充满热情,但又担心自己学不好。于是,他经常主动与学生们谈心,耐心了解学生的学习难处并提出解决思路,逐步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他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并激励他们在课后自主学习。
教学中,许多学生也让陈熙斌深刻体会到中文教育对于当地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我的学生马丽成绩很好,却因家庭原因无法获得家人对她的支持。但她并未放弃,依然刻苦学习中文,勤工俭学攒钱报名参加中文考试。她对我说,即使得不到支持,她依旧会努力学好中文,希望毕业后成为一名本土中文教师,通过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陈熙斌认为,无论是赴中国深造还是在当地找到更好的工作,中文确确实实地让当地学生获得了更多机会,“学生们不再觉得中文很难、中国很遥远,而是明确感受到了学习中文带给他们的变化与成长,很多学生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
随着学习中文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桑给巴尔当地对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学生们对中文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很多外语教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华文化后,都希望未来可以成为当地学校的中文教师。在这种目标的激励下,学生们也都在更加努力地学习中文,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而我也见证了他们中文水平不断提高。”
如今,陈熙斌依然坚守在国际中文教育一线,为桑给巴尔的中文教学贡献力量。他坚信桑给巴尔的中文教育前景光明,未来学习中文的人数也会持续增长。陈熙斌希望未来也会去更多国家任教,帮助更多中文学习者学好中文,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
来源: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