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国际中文日专题系列报道——《中文:增进文明对话》,刊发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HSK五级、专业二年级学生李若的文章《中国老师令人尊敬》,引起了蒙大师生广泛的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我院李若文章《中国老师令人尊敬》
李若在蒙大孔院学习中文四年多,从HSK一级培训班一路学到五级班,又在2022年开始攻读中文本科专业。在她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中文老师,也收获了很多珍贵的友谊和学习经验。她总结不同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而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而这一切的动力来源于李若心中的那个中文教师梦,她希望未来有一天可以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在莫桑比克传播中华文化,让更多的莫桑比克人了解中国的魅力。
李若在得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自己的文章后,很惊喜,表示很感激蒙大孔院为她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她有机会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开阔自己的视野。李若还表示,她会继续坚持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为增进中莫友谊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下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的文字
开始学习中文之前,我一直在为我的中文课发愁,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和老师。临开学前一天, 我和班上同学收到了授课老师的短信。老师做了自我介绍,并通知大家上课时间和地点有所变化。我读完短信,觉得这位老师的工作态度认真,也让我提前感受到了中国老师的热情。
老师的教学方式独特。每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时,老师会针对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处理方法,让大家掌握所学内容。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大家很快克服了语言交流困难,中文课堂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
在随后的学习中,我又遇到了其他中国老师。我发现,每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都不一样。比如我喜欢的中文二级班老师很活泼,课堂教学总是巧妙又有趣。这位老师常常自制各种各样的教学道具,带着大家一起玩儿猜词游戏,猜对最多词语的人还能获得礼物。而教中文三级班的老师侧重点在中国文化介绍,每节课他总会留几分钟让学生听中国音乐。他常告诉我们,学一门语言,了解该语言承载的文化很重要。
2020年,因为疫情,很多学校停课了,我就读的大学也没能幸免。幸运的是,孔子学院的老师们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每天早上 8 点,老师们都会通过班级学习群教两个小时中文,他们的认真敬业让我仿佛置身线下教室。父亲看到我忙着做作业时,吃惊地问:“难道你们没放假吗?”从那时起,我和家人便对中国老师更加敬重。
中 国 有 一 句 话 “ 活 到 老 , 学 到 老”,这句话也是我学习中文的写照去年我决定攻读中文专业,为我实现成为一名中文教师的梦想而努力。努力终有回报,我获得“中国大使奖学金”,在梦想的道路上又近了一步。
在学习中文的路上,我受益于中国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感动于他们的敬业。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些方法实践在莫桑比克的中文教育中,希望能有更多人成为像我一样的幸运儿。
来源: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